A FOREVER LEARNER 永不停止的學習是我的快樂

靜思語教學(刊登於世界週刊)

「靜思語」教學 — 中文學校「生活教育」經驗談
郭曼麗
(刊登於世界週刊)


「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口說好話,如出蓮花,口說壞話,如吐毒蛇。」
「對父母,要知恩、感恩、報恩。」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手要做好事,腳要走好路。」 ----證嚴法師「靜思語」


身在海外,期望孩子們能兼取中西之長,具備先進、科學的知識技能,但是生活上卻又希望將中國「孝」與「仁愛」的觀念植入孩子心中。(「忠」的觀念可能會引起家人間的中美戰爭,先不談也罷。) 但是孩子身處在不同價值觀的環境中,要讓他們與眾不同,實非易事。中文學校除了發揮傳揚中華語言及文化的功能之外,在生活教育上也可以擔當起教化的部分責任; 畢竟,孩子在團體中學習較不會排斥 ; 而且藉著團體活動來潛移默化,比父母的苦口婆心、指指點點來得有效。但是,中文學校每星期一次的教學,老師要教中文已經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教生活呢 ? 況且,生活如何教 ? 教材何處找 ? 實在有點不切實際。癡人不能光說夢話,本文僅以自己的「靜思語教學」心得,希望能提供老師及父母們一點星星之火。

儒家思想歷代經由學者傳承,道理至深至正,但是文字對海外的孩子來說太過艱澀拗口(對大人又何嘗不是 ! ),而且孔子、孟子實在是太遙遠的「童話」,他們所說的話要孩子們拿來實行,恐怕我們會被嗤之以鼻,同時難逃被冠上「食古不化」的罪名。記得第一次看見「靜思語」時,感覺字句淺顯易懂而且非常生活化,直覺上便認定這是非常適合學生的教材。後來才知道這些精闢之言是花蓮證嚴法師平日向弟子、會員或社會人士的開示語,這些質實深邃的智言慧語,不但使慈濟人有所遵循; 臺灣的慈濟教師聯誼會,這幾年來在各校園將「靜思語」融入教學中,已有斐然成果,形成臺灣教育界的一股清流。如今在美、加的所有慈濟人文學校均在中文課程之外,也進行「靜思語」教學。

「靜思語教學」的真正意義,是老師自己先「靜思」待人處事的道理,淨化心念、端正形象,然後啟發學生的良知良能,與學生一起成長,達到良善的循環,並不只是將「靜思語」當成教材講解說明。也因為是生活教育所以要有許多活動的配合及檢視,更需要家長的參與,才不會失之形式化。

「靜思語家庭聯絡簿」是老師、學生及家長共同耕耘「靜思語」的園地,更是彼此間溝通的橋樑。每週上課老師講解靜思語一則,「靜思語」一欄由學生抄寫該週的靜思語 ;「靜思語心得欄」讓學生以作文、畫圖及漫畫的方式自由發抒感想 ; 「父母的話」一欄是親子心靈的交流道; 所以學生回家後要與爸媽討論,並寫心得,隔週來老師作批閱後,再在「老師的話」一欄寫上鼓勵的話,所以靜思語教學的理想,是將「靜思語」經由學生推廣到家庭,進而淨化整個社會。

課堂上的教學,通常我先引用生活上的小事例,來說明為什麼會選擇該句靜思語,並且配合歷史故事,例如:
「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可能是自己」,舉「狐假虎威」的例子,說明人要認識、面對、克服自己的缺點 ;
「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舉「愚公移山」的故事,鼓勵孩子不要妄自菲薄,更要努力充實自己的能力;
「謊言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外表美麗,生命短暫」,用「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孩子生活上的實例,來警惕孩子說話要誠懇實在,同時也不要只看事物的外表。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於縮小自己」,用「韓信胯下過」的故事說明一個真正看重自己的人,才能謙虛地與別人配合,不逞一時之快。

用故事說明,除了引起動機外,可以增加學習興趣,並且也可以加深理解與印象。當然說完故事之後讓學生演一次是絕對必要的,選角色時便設計(不能明說)讓需要改進該項缺點的學生擔任該角色,所以當演完之後,寓教於樂的教訓已經讓他親身體驗了,也許孩子不會馬上改正,但是種籽已經種下,只要繼續灌溉,終會開花結果。

另一類適合學生自己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擾,提出討論,或辯論解決之道,例如:
「能原諒別人的人最快樂。」
「做好事不能少我一個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個人。」
「退後原來是向前。」
「要別人改自己先要改。」
「子女要讓父母安心才是孝順。」
「不能只求「愛之深」的感受,也要接受「責之切」的境地。」
「有智慧的人不見人過,但見己非。」
「要批評別人時,要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
「煩惱來自不合理的欲望。」
「發脾氣是短暫的發瘋。」
「為自己找藉口的人,永遠不會進步。」
「做該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該做的事是愚癡。」
「愛不是要求對方,而是要由自身的付出。」
學生在討論時通常會欲罷不能,尤其是對家人或朋友的抱怨,或是舉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老師要有傾聽的修養及導航歸正的能耐,最後做總結時,必須強調解決事情並無定法,許多方法也許看來立竿見影,但是以長遠的眼光來看,會有反效果。中國人的做法也許在西方看來太過隱忍,它的差別在於西方沒有輪迴的觀念,所以看的是現時現世的因果 ; 而傳統的中國人受佛道思想的影響,看的是永生永世的因果。當然這些觀念老師不一定相信,學生也不一定要接受,但是中國傳統的觀念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的責任是傳達中國的傳統,並不需要作主觀的評語,更不用擔心孩子會不會接受,因為他們有他們的思想與環境。根據我的經驗,中、美孩子們都覺得這是很「新鮮」,也很「酷」的想法。

「看別人成就,應該歡喜,立志學習。」
「懂得利用時間的人,收穫得更多。」
「事事、時時、處處都要學習。」
「事事和人計較,就會處處結怨。」
「要把握時間,不要等待,等待常會落空。」
「我們要懂理,也要懂事。」
「簡單的話易說,簡單的行難做。」
「團體從個人開始。」
「用愛自己的心去愛別人。」
「沒有感恩心的人,會很孤獨。」
「懶惰的人,才是真正的貧窮。」
「對人恭敬,就是莊嚴自己。」
「時時存好心,日日是好日。」
「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
當然教室內有許多糾正學生行為的機會,老師「喊叫」或「說教」,都不是很有效的; 尤其對青少年,反而會引起激烈的反應,常使老師火冒三丈或心灰意冷。其實肯上中文學校學的學生都已經很難得了。事情發生時,「和顏悅色」地將適當的「靜思語」說給當事人聽,代替責罵,通常會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父母或師長一定要沉住氣,以溫和的態度講道理,否則「靜思語」成了罵人的代名詞便不好了。有一次兩位高中女生因為借東西吵架,我請她們將有關她們行為的「靜思語」找出來,唸給我聽,沒想到她們找了不下三十則,唸到下課都沒唸完,當然以後不敢了。但是我強調那不是處罰,是一種自我反省的方式,也是練習中文的好方法。當然最好是平日就以「靜思語」作為激勵及嘉獎的方式,來灌輸真善美的觀念; 等到事情發生時,再提醒一下,是最理想,通常也是最有成效的。

「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快樂,求人痛苦。」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布施如播種,以歡喜心滋潤種子,才會發芽。」
「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生命的使用權。」
「有願放在心裡,沒有身體力行,正如耕田不播種,皆是空過因緣。」
要培養孩子的感恩心及善心,並引導他們做出來,所以要有許多活動的配合,例如: 到老人院、療養院,及醫院去探訪。孩子們去為老人們表演、送禮物、搥背等,不但看到老人們感激的笑容,而體會助人的快樂; 更因為看到老人們的衰老,而懂得珍惜自己的健康與年少。帶孩子到單親貧苦家庭去發放玩具及食物,讓孩子體會自己的幸福,感恩父母的辛苦。帶他們到街頭及遊民收容所發放睡袋及熱食,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未來要自己創造,更要及時努力。

「世界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順,一是行善。」
「能孝才有善,真正的好人,從盡孝開始。」
「有孝才有愛,有愛才能造福人群。」
「被父母讚美的孩子最有福。」
「不讓父母擔憂煩惱,要承歡親心。」
「做人必須從孝養父母開始。」
我告訴孩子,能成為他們父母的子女,都是前緣的延續; 所以有善緣,也有惡緣。若是善緣,要珍惜感恩; 若是惡緣,更要感恩有此轉化成善緣的機會。父母的關心也許表達的方式不對,但是絕對不要曲解他們的愛心。為了增進親子間的關係,每位學生的生日,我一定親自買蛋糕,邀請壽星的父母來教室同慶。沒有喧鬧的歌舞和禮物,我都是在很莊嚴感人的氣氛下,重述「生日是感恩父母的日子」,不但要感念母親受難日,更要回想父母辛勞的養育管教。然後由壽星的父母說些感言(要鼓勵中國父母練習說出感激孩子帶來的快樂及欣慰)。學生接著起立向父母行禮,說感恩的話; 並且鼓勵在大家面前擁抱(這在高中生是很難得的,我告訴孩子: 不論他們多大,爸媽永遠懷念他們小時候撒嬌的情景。)我常覺得中國父母大都在生氣的時候訴說自己的辛苦,實在可惜,因為那個時候關愛成為抱怨,孩子是聽不進去的,所以重要的訊息要選在歡樂的時候傳遞。我也辦過親子會,父母學生分開面對坐,各自寫下三張紙條: 最不喜歡對方做的一件事和說的一句話,以及自己認為自己是甚麼樣的人。我收集紙條後唸出學生紙條上的話,要家長們猜是誰的孩子寫的,結果發現親子間需要更多雙向懇談的機會,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我沒有公布名字,只是想讓父母知道孩子的心聲,也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期望(孩子一般都知道)。

「不要隨心所欲,要隨時教育自己。」
「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自造福田,自得福緣。」
「君子如水,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
為了將靜思語教學趣味化,可以將靜思語配以熟悉的曲調來唱,例如用「黃梅調」唱「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間最美是溫情」「甘願做,歡喜受」「知福、惜福,再造福」。用「真善美」Do Rei Me的主旋律唱「是非當教育,贊美作警惕」「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願要大,志要堅,氣要柔,心要細」「屋寬不如心寬」。還可以讓孩子製作「靜思語書籤」「靜思語紙鎮」「靜思語漫畫書」「靜思語壁報」「靜思語胸章」等美勞作品。我也曾將靜思語配入功夫動作中,讓學生在打功夫時,可以心練正思維。還可以玩有關「靜思語」的遊戲,例如在限制的時間內,由字卡堆中,看誰拼出最多的靜思語; 或是背出最多的靜思語。藉著種種活動,讓「靜思語」曼然悄行地溶入學生的生活中。
「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能歡喜接受,就會過得自在快樂。」
「道德是提昇自我的明燈,不是呵斥別人的鞭子。」
「閒人無樂趣,忙人無是非。」
「受人點水之恩,須當湧泉以報。」
回想自己教學「靜思語」的日子裏,常常要溫習「靜思語」,時時反省、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則,雖然表面上是教學生,實際上是自我藉境鍊心,其實受益最多的是我自己。「靜思語」看起來淺顯易懂,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努力實踐,所以家長的參與是成功的關鍵。除了每週要與孩子討論,並寫心得外,也要參加校外的活動; 更重要的是將靜思語在每日生活中實踐。孩子的行為模式大多是由家中建立的,所以父母也要學習,也要自我求進步,同時更要給孩子鼓勵,全家人一起邁向和樂之境。有許多家長反應,當他們發脾氣時,反而是孩子用靜思語提醒爸媽。當然,父母應該要虛心地接受,作孩子的好榜樣,否則孩子不會信服的。

「靜思語」教學並非一門學科,它只是啟發我們正視自己清淨的本心; 引發學生發揮智慧和愛心,將倫理道德落實在生活中; 所以它不但與其他學科不是分離的,反而該應用到各個學科上。「靜思語」更不是宣揚佛教思想,但是我們必須體認到: 佛教在魏、晉、六朝時透過譯經、弘傳,和辯論,迅速地深入當時的社會生活各領域,與傳統的儒、道文化,鼎足而三,互相交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佛教對中國哲學、文學(韻白夾雜的文體,大量的譬喻,遼闊的想像力)和藝術(建築、繪畫、佛曲、舞蹈、雕板印刷、天文、醫方)影響深遠,如果抽離一切與佛教有關的傳統,我們可以傳授的便十分貧乏。我深深覺得自己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並沒有機會充分了解整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當面對西方文化時,才若饑若渴地反身探索,也才發現正確、嚴謹地研究佛學,是身為教授中國文學及文化的自己,多麼重大與迫切的責任。希望能夠不因自己的偏狹寡聞而剝奪孩子對全面文化的認識,更希望能給佛教一個公平的機會,還它本來面目。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認識「靜思語」,並將「靜思語」應用到教學與日常待人接物上,時時以它為針砭,為藥石,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師及孩子有機會沾濡其惠,故此為文。

偉大是什麼,我們不知道
我們知道小草在露珠的滋潤下,
一天天的長高了;
遼闊是什麼,我們不知道
我們知道,一粒粒砂石的積累,
寫下大地的無垠和浩渺;
永恆是什麼我們不知道
我們知道從早晨到夜晚,
日月不曾停歇的為蒼生俯照。」

摘錄這首蘊含「慈濟」精神的小詩,獻給教師們及為人父母者,我們這些願意辛勤耕耘的園丁,該在孩子的心田裏,播下些什麼種籽,期待結出甚麼樣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