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
郭曼麗
(刊登於世界日報家園版)
一個人需要經歷多少滄桑,才能體認世事無常? 需要遊歷多少山水,才能領會天地之美? 需要看過多少日出日落,才能知道時間如霧,來去空如?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萬物生長有定時。櫻花開時,楊柳不發; 秋菊綻時,冬梅不吐。人本也可以分分秒秒依時過,卻不知幸是不幸,總是思前想後、惦前念後,憶當年勇、憂後日事,生活在虛海雲山中,忘了身在何處。
少女時期有的是時間可以揮霍,一抽屜珍藏的小玩意便可回味終日; 鑽進夢幻小說的世界中,便可不食人間煙火。直到大學時參加靜坐營,將心思縮小到一呼一吸的寸孔間,才發現自己「一息尚存」,卻不曾體會它的「瞬息萬變」。進食時,專注每一咀嚼的進程,才贊歎食物的真味。行進時,觀察每一個腳步的邁進,才感恩人體的協調美好。於是「活在當下」成了一個永不停止的探索,不再有閒情計較人我,浪費生命,因為三千大千世界在己身,遨遊其間尚且不暇。
過了一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日子。隨著身分的轉移遞換,為人妻、為人母、單親媽媽一路走來,生產時血崩後的甦醒,婚變的震驚,才知道生命的脆弱不實,與生活的現實不定。於是過了一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日子,活在懊悔過去,畏懼未來,沒有現在的漂浮情境中; 將自己裹在網繭裏,憤世嫉俗地咀嚼人生的本質。
在與兒子分離的五年日子中,由怨恨,而接受,而適然; 將自己走出小我的泡沫中; 將學生視如己出,將藝術溶入生活,將自己嵌入社區服務中。於是,生活不再只是生存,是生命的展現,是自我的面對。不能回首,因為不堪;不能前瞻,因為不忍;所以只有要求忘了每一個當下,也把握每一個當下。
當日子淡如白水,當心緒靜如止水; 兒子又回到身邊時,他已長成少年,他的成長過程與我隔著電話線的遙遠,但是我們都沒有感覺到裂痕,感謝一切善惡因緣,我們知道甚麼叫失而復得,我們知道甚麼是去聚散無常,我們更知道活好每一個當下是我們的過去,我們的現在,更是我們的未來。
一葉扁舟渡山水,活在當下是如來。
郭曼麗
(刊登於世界日報家園版)
一個人需要經歷多少滄桑,才能體認世事無常? 需要遊歷多少山水,才能領會天地之美? 需要看過多少日出日落,才能知道時間如霧,來去空如?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萬物生長有定時。櫻花開時,楊柳不發; 秋菊綻時,冬梅不吐。人本也可以分分秒秒依時過,卻不知幸是不幸,總是思前想後、惦前念後,憶當年勇、憂後日事,生活在虛海雲山中,忘了身在何處。
少女時期有的是時間可以揮霍,一抽屜珍藏的小玩意便可回味終日; 鑽進夢幻小說的世界中,便可不食人間煙火。直到大學時參加靜坐營,將心思縮小到一呼一吸的寸孔間,才發現自己「一息尚存」,卻不曾體會它的「瞬息萬變」。進食時,專注每一咀嚼的進程,才贊歎食物的真味。行進時,觀察每一個腳步的邁進,才感恩人體的協調美好。於是「活在當下」成了一個永不停止的探索,不再有閒情計較人我,浪費生命,因為三千大千世界在己身,遨遊其間尚且不暇。
過了一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日子。隨著身分的轉移遞換,為人妻、為人母、單親媽媽一路走來,生產時血崩後的甦醒,婚變的震驚,才知道生命的脆弱不實,與生活的現實不定。於是過了一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日子,活在懊悔過去,畏懼未來,沒有現在的漂浮情境中; 將自己裹在網繭裏,憤世嫉俗地咀嚼人生的本質。
在與兒子分離的五年日子中,由怨恨,而接受,而適然; 將自己走出小我的泡沫中; 將學生視如己出,將藝術溶入生活,將自己嵌入社區服務中。於是,生活不再只是生存,是生命的展現,是自我的面對。不能回首,因為不堪;不能前瞻,因為不忍;所以只有要求忘了每一個當下,也把握每一個當下。
當日子淡如白水,當心緒靜如止水; 兒子又回到身邊時,他已長成少年,他的成長過程與我隔著電話線的遙遠,但是我們都沒有感覺到裂痕,感謝一切善惡因緣,我們知道甚麼叫失而復得,我們知道甚麼是去聚散無常,我們更知道活好每一個當下是我們的過去,我們的現在,更是我們的未來。
一葉扁舟渡山水,活在當下是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