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風易俗臘月情
郭曼麗
(刊登於世界日報家園版)
記憶中,年幼時盼望臘月。有魚有肉的年夜飯及壓歲錢,是一年中最盛大的事; 在爸爸宴友、寫春聯的歡欣熱鬧,媽媽剪裁新衣的進出忙碌中,我也帶領著弟妹穿前鑽後,製造混亂。過年,是記憶中一道紅紅甜甜的美味。
少年時,更是殷殷期盼臘月。因為在日復一日的苦讀歲月中,只有過年可以名正言順地偷懶幾天; 所以雖然過年不再是興高采烈地雀躍,卻是心頭一道潺潺汨汨的暖流。青年時,臘月不再是特殊的日子,終年在感情的喜怒哀樂中巔沛起伏; 炮竹聲中,過年只像一道喧喧噪噪的閃電。
漂洋過海,幾番分享耶誕氣氛的璀燦和欣,幾番讚歎猶太人點燈節的歡喜融穆之後,中國年節紅紅甜甜的味道又在夢裏出現。於是思索著中國的年俗,拼湊過年的氣氛。但是,沒有紅簷、門崁的陪襯,春聯撐不起萬戶迎春的笑意; 沒有鞭炮的高亢與家人的團聚,年夜飯興不起除舊佈新的鏗鏘……。悵然如宣誓為美國公民的一刻,終於不得不承認: 舊夢還須夢裏尋,失根的蘭花終將「枯」泣。於是,有一段日子,臘月是想家的憂鬱,是不願觸對的季節。
但是,身為中國人,鐫刻在心的中國文化之美,不能相忘; 尤其身為老師之後,身為母親之後; 面對中美學生,面對孩子,面對來自世界各地文化習俗的琳瑯,深深覺得傳襲中國文化的重任不能輕忽,讓美國人士、讓我們的下一代瞭解、感受中國幾千年來對大自然節氣轉換的重視與敬畏,不能因為自己的傷懷而不盡一己之力。中國年俗必須以新面貌傳承在這塊「種族大融爐」的土地上,是我們每個中國人責無旁貸的奉獻機會。自從二十年前第一次在俄州美國空軍基地介紹中國舞蹈到今天,美國人對中國的認識,由謎樣的遐思,到現在可以閒談易經、針灸、書法、國畫; 而中國年慶習俗也已經成為美國文化中的一顆寶石,不禁為那些曾經付出的喝采,更為將來的精闢深入祝福。
於是這些年來臘鼓催聲中,忙著聯絡藝術家們,忙著教孩子們舞獅、舞蹈,忙著排定表演時間。年節前後呼朋喚友,應邀到老人中心、到美國學校、到療養院去介紹年俗,將中國「年」的由來、放鞭炮、貼春聯、吃餃子、守歲、拜年的典故講解; 十二生肖的剪紙、摺紙示範,寫春聯、畫國畫表演,一起包餃子,最後送年果喜糖、紅包(內置巧克力金幣)。其間穿插歌、舞、功夫表演,將歡樂帶給他們,更將驕傲植入自己。年夜飯邀請美國學生,更得將中國菜的文化、由筷子的由來、到喝茶的藝術一一介紹。餐後的詩、書、禮、樂論談,更是古今上下,無所不包; 接近午夜時分,帶領大家焚香靜坐,祈福迎新。 所以臘月對我是個不眠的月,挑燈探索自己的固有文化,準備教材,練習節目, 製作禮物,應邀到熱切盼望中國年的地方表演,佈置一個中國情境的除夕夜晚,成了我家的年俗。戀戀中那株失根的蘭花竟在不知不覺中,在不同的土地上,發出新根,綻放出異葩。
近年來紐約華人團體結合力量,舉辦中國年慶祝活動,大型的遊行、文化介紹、藝術表演、美食品嚐,蔚然已成中美人士引頸以盼的節日。眼見下一代也日漸成為節日的主導者,我深深慶幸這條文化的流得以在海外延續不斷。中國人如蒲公英,四處飛散,隨處生長,立地生根的艱辛,尖銳了人心,陌生了彼此。只有在臘月裏,想的是相同的日子,忙的是相同的回憶,文化的傳播非一蹴可及,傳統的成型也非一朝一夕; 但我相信,這樣多思鄉的心,這樣濃血緣的親,中國年俗的繽紛,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也將成為源遠流長的「傳統」,舉世同慶。
郭曼麗
(刊登於世界日報家園版)
記憶中,年幼時盼望臘月。有魚有肉的年夜飯及壓歲錢,是一年中最盛大的事; 在爸爸宴友、寫春聯的歡欣熱鬧,媽媽剪裁新衣的進出忙碌中,我也帶領著弟妹穿前鑽後,製造混亂。過年,是記憶中一道紅紅甜甜的美味。
少年時,更是殷殷期盼臘月。因為在日復一日的苦讀歲月中,只有過年可以名正言順地偷懶幾天; 所以雖然過年不再是興高采烈地雀躍,卻是心頭一道潺潺汨汨的暖流。青年時,臘月不再是特殊的日子,終年在感情的喜怒哀樂中巔沛起伏; 炮竹聲中,過年只像一道喧喧噪噪的閃電。
漂洋過海,幾番分享耶誕氣氛的璀燦和欣,幾番讚歎猶太人點燈節的歡喜融穆之後,中國年節紅紅甜甜的味道又在夢裏出現。於是思索著中國的年俗,拼湊過年的氣氛。但是,沒有紅簷、門崁的陪襯,春聯撐不起萬戶迎春的笑意; 沒有鞭炮的高亢與家人的團聚,年夜飯興不起除舊佈新的鏗鏘……。悵然如宣誓為美國公民的一刻,終於不得不承認: 舊夢還須夢裏尋,失根的蘭花終將「枯」泣。於是,有一段日子,臘月是想家的憂鬱,是不願觸對的季節。
但是,身為中國人,鐫刻在心的中國文化之美,不能相忘; 尤其身為老師之後,身為母親之後; 面對中美學生,面對孩子,面對來自世界各地文化習俗的琳瑯,深深覺得傳襲中國文化的重任不能輕忽,讓美國人士、讓我們的下一代瞭解、感受中國幾千年來對大自然節氣轉換的重視與敬畏,不能因為自己的傷懷而不盡一己之力。中國年俗必須以新面貌傳承在這塊「種族大融爐」的土地上,是我們每個中國人責無旁貸的奉獻機會。自從二十年前第一次在俄州美國空軍基地介紹中國舞蹈到今天,美國人對中國的認識,由謎樣的遐思,到現在可以閒談易經、針灸、書法、國畫; 而中國年慶習俗也已經成為美國文化中的一顆寶石,不禁為那些曾經付出的喝采,更為將來的精闢深入祝福。
於是這些年來臘鼓催聲中,忙著聯絡藝術家們,忙著教孩子們舞獅、舞蹈,忙著排定表演時間。年節前後呼朋喚友,應邀到老人中心、到美國學校、到療養院去介紹年俗,將中國「年」的由來、放鞭炮、貼春聯、吃餃子、守歲、拜年的典故講解; 十二生肖的剪紙、摺紙示範,寫春聯、畫國畫表演,一起包餃子,最後送年果喜糖、紅包(內置巧克力金幣)。其間穿插歌、舞、功夫表演,將歡樂帶給他們,更將驕傲植入自己。年夜飯邀請美國學生,更得將中國菜的文化、由筷子的由來、到喝茶的藝術一一介紹。餐後的詩、書、禮、樂論談,更是古今上下,無所不包; 接近午夜時分,帶領大家焚香靜坐,祈福迎新。 所以臘月對我是個不眠的月,挑燈探索自己的固有文化,準備教材,練習節目, 製作禮物,應邀到熱切盼望中國年的地方表演,佈置一個中國情境的除夕夜晚,成了我家的年俗。戀戀中那株失根的蘭花竟在不知不覺中,在不同的土地上,發出新根,綻放出異葩。
近年來紐約華人團體結合力量,舉辦中國年慶祝活動,大型的遊行、文化介紹、藝術表演、美食品嚐,蔚然已成中美人士引頸以盼的節日。眼見下一代也日漸成為節日的主導者,我深深慶幸這條文化的流得以在海外延續不斷。中國人如蒲公英,四處飛散,隨處生長,立地生根的艱辛,尖銳了人心,陌生了彼此。只有在臘月裏,想的是相同的日子,忙的是相同的回憶,文化的傳播非一蹴可及,傳統的成型也非一朝一夕; 但我相信,這樣多思鄉的心,這樣濃血緣的親,中國年俗的繽紛,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也將成為源遠流長的「傳統」,舉世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