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OREVER LEARNER 永不停止的學習是我的快樂

2010-01-17 世界周刊專訪 Interviewed by WJ Sunday Edition


世界周刊1348期目錄 | Jan 17, 2010
★專題報導★迎風頂浪 華人小商業搏出頭

郭曼麗建議,聯邦政府每年發給小商業、少數族裔、婦女的一定比例的政府合約。華人企業應該爭取獲得這些合約。(韓傑/攝影)
金融海嘯衝擊,對華人影響如何?紐約財政政策研究會的失業率研究報告顯示,亞裔失業率為6.1%,在所有族裔中最低。
紐約退休商務顧問姚定康分析,華人失業率低與華人企業特點和華人傳統文化有關。記者採訪眾多華人社團、企業和個人後發現,經濟危機對不同行業影響不同。例如,華人蔬菜水果超市和折扣商店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生意更好。
紐約財政政策研究會(FPI)在2009年下半年對紐約市失業率進行研究,並在2009年12月1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第三季度,紐約市總的失業率為10.1%,但不同族裔的失業率不同,非裔的失業率最高,達15.7%;其次為西裔的11.8%;白人是7.3%;而亞裔失業率為6.1%,在所有族裔中最低。
報告還顯示,不同地區的失業率也有差異。富裕白人集中的曼哈坦上東城和上西城失業率是5.1%,在24個分區中最低。華人集中的唐人街和法拉盛地區分別為6.4%和5.7%,僅次於富人區。而華人集中地日落公園的失業率為10.1%,為三個華人社區中的最高者,但低於布碌崙東紐約地區19.2%的失業率。
紐約退休商務顧問姚定康分析,華人失業率低與華人企業特點和華人傳統文化有關。華人傳統上以「量入為出」、「量力而行」作為處事與經營的原則。華人小企業投資謹慎、穩健。華人投資金融產品的較少,故受金融風暴打擊相對小。華人投資房地產較多,但向銀行借貸比例少,債務壓力相對較小。華人小企業多雇用華人雇員,企業倒閉少,雇員失業也就少。華人親友中互助風氣盛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些失業華人也改變依賴被雇用的想法,開始自行創業。
記者採訪眾多華人社團、企業和個人後發現,經濟危機對不同行業影響不同。例如,華人蔬菜水果超市和折扣商店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生意更好。從衣廠車衣工轉為家庭看護的華裔婦女幾乎無人失業,因為看護的市場需求很大。但是,華人的支柱產業餐飲行業和禮品店受到的影響最大。一些紐約華人失業後,前往外州謀生,故沒有進入統計數字。
法拉盛華人(工商)促進會總幹事杜彼得認為,這個研究報告沒有反映紐約華人的現狀。他把華人失業率較低歸於以下幾個原因﹕許多華人沒有身分,沒有進入研究人員的視野;華人企業資金大多是自己籌資,經濟下滑時帳面上顯示不明顯;華人能夠放下身段,做低工資的工作,沒有計入失業。因此,一些僑領指出,華人不應為此感到高興,反而應該向市政府反映真實情況,爭取對華人的政策優惠及福利。
▋結構差異 影響統計
姚定康認為,紐約華人失業率低也和美國華人結構特點有關。他把紐約華人按來源地分為兩類:一是來自台、港及東南亞地區的華人;二為從中國大陸來的新移民。中國大陸新移民又可分為三種情況,情況不同,失業率也不同。
他說,台灣、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的華人來美時間較早,受教育程度較高,多是事業有成的專業人士。他們中不少人有自己的事業,如擔任律師、會計師、醫師和設計師。在這次經濟危機中,有關華人專業人士破產或失業的報導並不多。
在中國大陸移民中,原在美國公司工作的青年學子,受經濟衰退影響較大。有人失業後,將回國創業作為退路之一,同時中國大陸公司常到美國招聘人才。他們屬於有退路的一族,減少了美國華人的「失業」率。這與印度、韓國在美的年輕一代情況類似。
一些中國大陸新移民到美國奮鬥尋求機會。他們有的原來在中國農村,有的下崗後就業,工作不如意。他們在美國只能背水一戰,沒有多少退路,因此可以接受較低層工作及較低工資待遇。「就業標準不高增加了他們就業機會。」他們的吃苦耐勞精神,可與南美移民一比,而且又多了一份勤奮肯學。有些人希望做小生意、作小股東或小老闆。
另外一批中國大陸新移民進退自如。他們在美國作貿易生意,從中美貿易大幅增長中找到機會,從事進口、批發或零售。他們充分利用中國貨源優勢及在美國的市場渠道,壓低經營成本,以薄利低價圖多銷。他們在中國大陸憑藉親友間的信用關係,獲得「放帳」支持,大大降低流動資金周轉的壓力。他們中很少失業,甚至還增加了華人的就業。
▋及早轉型 預防失業
聯邦小商業署地區發展專員郭曼麗證實,紐約市華人的失業率是降低了。她舉例說,她原來不敢舉辦2009年華人招工展覽會,擔心人來的太多,應付不了。但是,招工結果恰恰相反,來的華人人數比以前少了一半。「過去,一次能來3000人,現在只有1500人。」
她也認為,美國對失業的定義也導致華人失業較率低。例如,失業者只包括新申請失業救濟金的人,而不把以前失業的人數計算在內。只要新申請失業金的人比以前少就是失業率降低。
華人失業率低的原因之一是過去在衣廠做工的華裔婦女現在轉為家庭看護。有的華人就是做半工看護,圖的是享有醫療保險,「這樣他們全家就不怕了」。隨著美國老齡社會的來臨,看護的需求很大。過去,紐約華裔婦女大多在衣廠打工。一到聖誕節,這些衣廠沒有活幹,許多工人失業。但是近年來服裝業已經外包。衣廠女工早已轉行。過去許多華人在鑽石行業就業。前幾年,這些行業不景氣,許多人早就離開了。
華人失業率低的另一原因是許多華人到兩年制的學校讀書。前兩年,很多華人失業後到學校讀書。他們不再計算為失業者。有的華人婦女失業後,領取失業補助在家帶孩子,「覺得滿好的」,並不急於尋找工作。
負責紐約州14個郡的華裔和韓裔市場推廣的郭曼麗表示,華人失業率低還有其他原因。聯邦政府對小商業的定義是500個雇員以下的企業。但是,華人小商業是真正的小商業,一般雇員在二人到50人之間。華人小企業本來就很節約,雇員少,一人兼做多項工作。因此,儘管經濟不好,裁員也很少。
▋生果超市 照常紅火
紐約溫州同鄉會秘書陳祥銘說,溫州人開的蔬菜水果超級市場「生意很旺」。不管是華人還是美國人,都喜歡到這些超市買菜。同時,溫州人在紐約開了許多商店,但是沒有聽說誰的商店關門。
不管經濟危機還是經濟繁榮,人總要吃飯。這些超市銷售蔬菜、水果、魚肉、大米和配料,都是每戶人家的生活必需品,每天都離不了。他聽說,這些超市還在繼續發展,增聘人手,並不存在失業問題。
他說,溫州人剛來紐約時,都是先到超級市場打工。許多人不懂英文,就用體力和時間賺錢。年輕的女孩子做收銀員,年齡大的可以在超市搬菜,銷售魚肉。美國超市與中國的不同,在紐約賣肉要切成小塊,賣魚要刮掉魚鱗取出內藏,因此,一個普通的超市要用到幾十人。「溫州人的超市不但不會關門,也很少解雇人。」
許多溫州人投資房地產。現在因為貸款困難,房子銷售受到影響。但是,沒有聽說溫州人因付不起貸款房子被銀行收走。他們會自己想辦法,用房租支付貸款。有的人把房間做了分隔,自己住一小間,其餘的房間全部出租,甚至連地下室都出租。
一些溫州人做仿冒箱包生意。但是,假包生意靠天吃飯。天氣不好,生意也不好。「一下雨下雪,客人就不來了。」許多人就站在路邊尋找顧客,然後帶到倉庫看貨。目前,紐約市警察局嚴厲打假,派出便衣警察四處查訪,查封許多銷售假貨的商店和倉庫。但因為賣假包利潤高,還是有人做。
▋折價商品 受到歡迎
在紐約市,華人開辦的九毛九商店相當普及。法拉盛一家九毛九商店老闆葉子說,她已在此經營七年了。她透露,金融危機讓人懂得「節流」,這些折價店不僅沒受影響,而且還增加了銷售量。「日常用品特別好賣。」她說,過去的客人主要是華人,現在其他族裔的人也上門,甚至還添加一些衣著考究的白人婦女。
她表示,她的商店沒有裁員。她現有四名雇員,分別來自福建、上海和四川。但是,過去一直好賣的禮品現在不行了。「在往年,每到年關,禮品需求相當大。」但是,去年和今年都是例外,購買禮品的人非常少。「禮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容易受到影響。」
過去,九毛九商店主要出售一元錢以下的商品。她說,她的商店過去80%商品價格都在一元以下,現在一元錢以下的商品僅有50%,其餘商品價格超過一元,有的家具甚至十多元。她說,商品都是中國大陸生產,但進價沒有提高。
她表示,經濟不好,人們不上館子,改在家中做飯,因此餐館受到影響,但是蔬菜水果超市生意很好。她的一個朋友在佛羅里達開中餐館,生意很差。「過去,每個月收入有18萬元,現在只有6萬元。」法拉盛有十來家華人超市,每天都是顧客盈門。
▋華人餐館 受到影響
「中餐通訊」統計,全美中餐館有四萬多家。美國福建同鄉會辦公室主任薛金官說,大多數福州人到美國都是從打餐館開始,並把中餐開到全美國。金融危機對中餐館影響較大,對速食店影響最厲害,外賣餐館也受到影響,紐約中餐館比外州受到的影響稍小。
福州人在唐人街經營的酒樓很多。但是,這些酒樓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他說,經濟不好是主因,同時衛生局的罰單也是影響因素。「如果衛生不合格,一次罰款就有兩、三千元。」現在,房租貴、人工貴,加上衛生局罰款,導致20%的中餐館關門。以前外賣店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現在政府要求購買勞工保險。許多福州人看到這種情況就不做了,有的人另外找工作,有的讓孩子做,自己退休了。
福州人都是先打幾年餐館工,等到熟練了,再去外州開餐館。「他們先打雜、洗碗,再到炒鍋、大廚。」許多福州人到加州開餐館,因為當地還有尚未開發的地方。但是,他們在外州開的中餐館不同。為了適應當地情況,他們要提供適合美國人口味的中餐。
他說,過去十多年,福州人將中餐館開到全美國。因為人員和貨物運輸的需要,福州人經營的長途巴士公司也興旺起來。這些巴士公司以紐約為中心,將運輸線伸展到美東、美中和美南地區。但是,由於其他州的中餐館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而且警察常在路上檢查身分,因此前往外州打工和回紐約度假的福州人少了,巴士公司的業務也受到影響。
▋殺價競爭 圖謀生存
法拉盛冰火宴餐廳老闆莊振輝說,目前經濟不好,許多華人餐館業者開始殺價競爭。在法拉盛,一些餐館推出四菜一湯,每餐價格四、五元,試圖以低價佔領市場。「但是,房租那麼貴,要賣多少才能盈利?」因此,他認為這是惡性競爭。
他說,在1980年代,中餐在紐約相當風行。有的猶太人每周來吃三次。但是,現在中餐價格壓得很低,讓美國人感到不稀罕了。而且,他們認為中餐格調低,拿不上臺面,請貴賓也不到中餐館。「其實,中餐製作比西餐菜式複雜。」
他的火鍋餐館於2008年6月13日開業。他說,一開始生意不錯,一些在華爾街金融公司工作的華人子弟常去其餐館吃火鍋。但到了2008年9月,金融危機發生,生意變差。幾個月後,生意才開始好轉。
待生意好轉後,他又開始增聘人手,現有雇員七、八人。他說,作為老闆,他也不願意裁員。附近有家中餐館,生意不好,華人老闆不想裁員,就要求雇員每人每天減少半個小時,把準備裁的人留下來。
他認為,各種菜式都有自己的消費群體。他餐館附近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館,如福州菜、上海餐和馬來餐等。但是,金融危機後,客人來得少多了,華爾街的華人子弟來吃飯的也少了。
▋禮品銷售 影響很大
大紐約地區華商會會長劉其達在唐人街勿街經營兩家禮品店。他估計,唐人街禮品店生意下降20%至30%。遊客總的數量少了,購買東西的遊客少了,許多遊客只買便宜的東西,有些遊客光看不買。「現在,唐人街有點像觀光景點。」
唐人街勿街是禮品店一條街,已有七、八家禮品店關門,換了老闆。主要原因是客人很少,購買禮品的更少。過去每到年關,許多人來到唐人街置辦年貨。但是今年不同,沒有人買禮品。
他說,過去一個商店要雇幾個人,現在有些商店辭退雇員,讓自家人來幫忙。許多人不得不給別人打工。「我現在雇員人數也少了。」在唐人街堅尼路上,房租上來了。沒有好的生意,根本付不起房租。他租用的是公所的房子,租金低一些,日子相對好過。
美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吳星說,協會大部分會員行業是餐館食品批發和建材批發。餐館生意不好,餐館批發也受到影響。建材行業受到的影響較大。許多建築工程停建,建築公司關門,工人失業。經濟好時,如果是小毛病,屋主願意花錢修,甚至推掉重來。現在小毛病或者不做,或者自己做了。
▋企業特點 難以反映
法拉盛華人(工商)促進會總幹事杜彼得認為,這個研究報告沒有反映紐約華人企業特點。華人企業與其他族裔企業不同。其他族裔的商業資本主要靠貸款。一旦經濟不好,不能還貸,就容易暴露出來,華人企業不同。
他說,華人新移民很難從銀行貸款,只能向自己親戚朋友借錢,或者通過標會籌資。當經濟下滑時,虧損在帳面上表現不明顯,反而顯示公司經營不錯。「華人失業率低也許是一個假像。」
美國人一旦失業立刻申請失業補助金。但是,法拉盛的非法移民是合法移民的兩倍,許多中餐館雇用非法移民。一旦生意不好,餐館先把非法移民解雇。這些失業的非法移民並未申請失業補助。「資料顯示這個人不存在。」他認為,那些講英語的研究人員發現不了這些問題。
他認為,金融危機影響到全紐約,不可能漏過華人。他舉例說,許多華人在法拉盛路邊銷售電話卡,電話卡的銷售也受到影響。「如果經濟好,華人買電話卡用於聊天;如果經濟不好,覺得聊天太浪費,而是抓緊時間講重要事情。」
莊振輝說,有些數字並不能反映華人社區的情況。他舉例說,有一次,紐約市副市長講到法拉盛沒有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其根據是「法拉盛每小時有9.2萬個行人,消費力強勁」。但他認為,僅從行人數目上判斷經濟好壞並不準確。
他認為,有的華人每天租用只能使用八個小時的鋪位,不到睡覺時間不能回「家」。有的家庭空間狹小,父母子女擠在一起,容易產生矛盾,因此有人只好外出。有的人只在七號地鐵轉車,然後趕到其他地方。「這些行人並未在法拉盛消費。」
▋商業模式 存在風險
杜彼得說,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他把商人分為三類人:一類是路上走的人,一類是站在天橋上的人,一類是坐在雲端上的人。路上走的人只看到自己的生意,無暇他顧。站在天橋上的人不僅看到自己的商業,而且看到整個行業的情況。坐在雲端上的人則能夠看到全局。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站在天橋上的人」。
華人中餐館存在一個很大的風險。他說,這些餐館收顧客現金,而賒賬向餐館批發公司進貨。他們撐都要撐下去,不能倒掉。「一個餐館倒掉就是一個窟窿,要帳的接踵而至。」因為別人看不到帳面,他們硬撐著等待經濟好轉。而美國人開餐館都是銀行貸款,銀行介入經營活動,一旦經營出現問題,就得停掉。
他認為,華人這種經營方式也容易出現問題。「如果有人使壞,別人就會很慘。」例如,老闆連夜走人,窟窿破了,債主蜂擁上門討債,但找不到債務人。他說,這樣的事情在華人社區時常發生,值得注意。
姚定康認為,華人小企業存在以下困難。它們多以華人為服務對象,但300萬華人只占美國總人口的1%,服務面窄,市場有限,難以做大。華人企業資本實力不強,多從事小型(微型)服務業。因此,華人服務業不但發展空間有限,而且服務手段處於初級階段。
在華人小企業中,除旅行社、地產商等外,網路普及率不高,華人小企業的名片上,設有網站、並能保持內容經常更新的不多。電子商務應用不快,華人小企業中老闆需要培訓,以提高服務水平與創新能力。
他說,紐約華人社團眾多,也有不少區域性商會。但華人小企業參加美國主流行業商會的不多,華商圈中行業商會也不普遍,商會對會員企業的服務能力不強,也缺少行規與自我約束能力。這些都影響華人企業的發展壯大。
▋華人文化 幫助生存
杜彼得說,他在法拉盛生活20多年,對法拉盛的華人比較瞭解。華人都是省吃儉用。他們租住最便宜的住所,每天只要十元錢,使得生活達到最低水平。華人很節省,做會買下大房子,自己住一個小間,其餘的全部出租。「這是文化使然。」他們在這裡忍耐、潛伏,一旦機會來了,他們就容易致富。「主流社會無法理解華人文化。」
莊振輝說,說華人失業率低不真實。他認為,這主要是華人「認命」,他們願意做更艱苦的工作,工資低也願做。如果華人失業,也不想拿政府的失業保險,要臉面。而一些美國人被寵壞了,容易偷懶。
華人失業率低的原因是華人申請失業救濟金的少。華人能屈能伸,過去每年五萬年薪,現在三萬也幹。他們想先忍一下,等到機會來時再上來。他們不願意待在家裡閑著。華人一般多少有儲蓄,不工作也能撐一段時間。「這樣會使主流社會產生錯覺。」
華人勤奮工作的傳統很寶貴。他說,自己有錢是因為每周工作七天,沒有時間花錢。當他的兒子要求休息時,他就會告誡他:全世界有14億的華人,大家都很努力工作。「 你每周工作40個小時,而其他人工作60個小時,有的甚至80個小時。你不勤勞工作,如何同別人比?」
▋電子商務 值得嘗試
郭曼麗說,現在經濟環境不好,創業很難,因此建議在網路上賣東西,不用租店面。在美國做電子商業很方便,因為美國有網上支付系統。她說,這個市場是個全球性的市場,潛力無限。
電子商務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顧客群。她認識許多華人,都在電子海灣(eBay)找到顧客群。其中一人在電子海灣上開設商店,專門銷售狗的用品,後來逐漸客人多起來。他辭去工作專門從事這個行業。她說:「一開始不要設立公司,等生意大了才註冊公司。」
她認為,華人優勢是中國大陸貨源充足,價格便宜。現在,健康食品很受歡迎。許多美國人看好中藥、茶葉。但是,許多華人網站都是中文,美國人看不懂。她建議,一定要有英文網站,請美國人用英語寫說明。「許多美國人對中藥沒有概念,因此要詳細解釋。」
她認為,華人小商業應該爭取拿政府合約。政府每年有40億元的合約,其中23%的份額分給小商業,5%給少數民族,5%給婦女。「這些是保障名額。」但是,華人要注意的是,在申請前一定要先認證。新能源是個方向。現在,國家支援新能源的發展,並提供補助。
她認為,有個會計師很重要。國稅局公布許多優惠政策,華人應該充分利用。她說,華人和美國人不同,不願和別人分享經驗。有些華人拿到小商業貸款,總是叮嚀要保密,不要告訴別人他們拿到這種貸款。
歐巴馬總統鼓勵支持小商業的發展,要求銀行發放貸款,小商業署把擔保比例從過去的75%增加到95%。她透露,2010年2月8日,聯邦小商業署將在唐人街附近的聯邦大樓舉辦首次銀行和公司見面會。如果2月前申請,沒有手續費。「希望華人商家趕快申請。」
▋新興行業 前途遠大
姚定康說,紐約華人從事製造業較少,因為製造業對廠房、設備、原材料需要較大的投入,也要雇用較多的技術工人。他認為,紐約協和門窗算得上是華人在美國進入製造業的成功典型。
紐約協和門窗董事長陳秋貴接受採訪時說,協和門窗在美國的雇員有500人,其中紐約有300多人,中國大陸有50多人,台灣雇員有10多人。他的員工隊伍各族裔都有。在紐約員工中,華人約占70%,來自大陸的華人占一半,來自台灣的華人占15%。他說,協合門窗沒有裁員,而且還增加人手,因為公司開發新能源項目,需要增加員工。同時,公司還開展一些併購,需要專業人員。
他認為,華人移民第一代比較努力做事,具有使命感。如果他們失業了,會降低工資,找工作,故華人失業率比其他美國人低。金融危機發生後,許多公司裁員,也給他一個吸收人才的機會。「在平常,這些人很難找到,而且價格很高。」
美國是個公平的社會,只要勤奮努力,機會就大。他認為:「學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放下身段,努力工作。」他對雇員的要求是,移民要有奉獻精神,努力工作。公司要把員工調到新的部門,員工要服從調動。「員工一定要與企業的文化相配合,這樣才有發展機會。」
本報記者/韓傑